-->

回首頁 會員中心 我的購物車 線上留言 付款說明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退出登入   

首次訂購請先參閱訂購說明〕 非會員可直接訂購

購物車   線上留言     免費課程  


課程(名稱.編號)簡索

 

  帳  號:  

  密  碼:  

 
    
            關於我們
            課程說明
            訂購說明
            付款說明

       領導藝術.綜合管理
       人力資源.企業培訓
       職務能力培訓系統班
       銷售實戰.市場行銷
       職場技能.個人成長
       Office白領辦公達人
       財經金融.投資理財
       語言學習.出國留學
       中國大陸證照培訓
       資格考試.考証培訓
       文化.生活.興趣.保健
       生產管理.採購物流
       移動開發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數據庫.服務器
       網頁平面設計
       雲計算.大數據
       網絡營銷推廣
       自然學科
       工程技術學科
       經濟管理學科
       醫.藥.農.林學科
       法律 學科
       計算機工程學科
       哲學.歷史學科
       文學.藝術學科
       教育社會學科
       外語 學科
       醫藥農林
       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
       工程技術
       基礎科學
       經管法學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自然學科 > 地理|環境|地質|能源


課程名稱:     中尺度氣象學
課程編號: SR_1512 系列: (大學)學術課程
授課學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授時:

全 55 講

授課語言: 中文

光碟版:

 1   片教程光碟(flv檔)

其他說明: ..........
簡      介: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 ..........
光碟版: NT$ 325 購 買:
訂購說明: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
 

 

氣象學
歷史

         第一位建立氣象學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專書<氣象匯論>中,他最先敘述和粗淺地解釋了風、雲、雨、雪、雷、雹等天氣現象,而這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書籍。直到18-19世紀,由於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以及氣壓、溫度、濕度和風等測量儀器的陸續發明,使大氣科學研究由單純的描述進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階段。1820年,德國人布德蘭繪製了第一張地面天氣圖,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和預報方法。1835年,法國人科利奧裡提出風偏轉的概念;而1857年荷蘭人白貝羅提出風和氣壓的關係,他們的概念都成為大氣動力學和天氣分析的基礎。

         1920年前後,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為「極鋒學說」的理論,來說明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這套理論在1920年代發表之後,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氣預報的主要理論依據,亦為分析和預報未來1-2天的天氣奠定了理論基礎。19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廣泛使用,真正開始了三維空間的大氣科學研究。根據大量探資料繪製的高空天氣圖,發現了大氣長波。1939年羅斯貝提出了長波動力學,他的理論亦對天氣預報有莫大的貢獻。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電腦、天氣雷達,衛星和遙感的技術的應用,使大氣的各種現象,大至大氣環流,小至雨滴的形成過程,都可依照物理學和化學的數學形式來表示,從而使大氣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發展簡史

(一)萌芽時期

         萌芽時期主要指16世紀中葉以前這一漫長時期,這時期的特點是由於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進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氣象觀測,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和經驗,對某些天氣現象做出一定的解釋。

中國在這一時期,在此領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於世界領先行列的。遠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風、雲、雨、雪、虹、霞、龍卷、雷暴等文字記載,還常卜問未來十天的天氣(稱為「卜旬」),並將實況記錄下來以資驗證。春秋戰國時代已能根據風、雲、物候的觀測記錄,確定廿四節氣,對指導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季節意義很大,並沿用到現代。秦漢時代還出現了《呂氏春秋》、《淮南子》和《禮記》等內容涉及物候的書籍,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關於物候的文獻。

         氣象觀測儀器也是中國的最早發明。在西漢時(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俔、銅鳳凰和相風銅鳥等三種風向器,到唐代又發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風鳥,在軍隊中用雞毛編成的風向器測風。歐洲到20世紀才有用候風鳥測風的記載。在西漢時還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濕特性來測量空氣濕度。宋代曾有僧贊寧(公元10世紀)利用土炭濕度計來預報晴雨。關於降水的記錄亦以中國最早,據<後漢書>記載,在當時曾要求所轄各郡國,每年從立春到立秋這段時間內,向朝廷匯報雨澤情況,此後歷代對各地雨情都很重視。所以中國的雨量和水旱災記錄豐富,歷史亦最悠久。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人類迫切要求預知未來天氣的變化,並在長期觀測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被用簡短的韻語來表達,以便於記憶和運用,這就是天氣諺語。中國天氣諺語是極豐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內容外,大多是歷代勞動人民看天經驗的結晶。唐代黃子發的「相雨書」,元末明初出現的婁元禮編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占候》都是總結群眾預報天氣經驗的著作。

         在國外,氣象學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紀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氣象學》 (Meteorolosis)一書(約在公元前350年)綜合論述水、空氣和地震等問題對大氣現象也作了適當的解釋。現在氣象學的外文名字就是從亞里斯多德的原書名演變而來的。

         總之,在氣象學萌芽時期,中國和希臘是露過鋒芒的,這時從學科性質來講,氣象學與天文學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說具有天象學的性質。

(二)發展初期

         發展初期包括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這時由於歐洲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理學、化學和流體力學等隨著當時工業革命的要求,也快速發展起來。又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遠距離商業與探險隊的活動,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地理學乃蓬勃興起,這就為介於物理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氣象學,氣候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這一段時間內氣象觀測儀器紛紛發明,地面氣象觀測台、站相繼建立,形成了地面氣象觀測網,並因無線電技術的發明,能夠開始繪製地面天氣圖。由於具備了這些條件,氣象學、氣候學乃與天文學逐漸分離,成為獨立的學科。

          1593 年意大利學者伽利略(Galileo)發明溫度表,1643年意大利學者托裡拆利(Torricelli)發明氣壓表。這兩種重要儀器的出現,使氣象觀測大大向前躍進一步。特別是氣壓與天氣變化的關係最直接,氣壓表當時曾被譽為天氣的「眼睛」。1783年索修爾(Saussure)發明毛髮濕度表,有了這些儀器就為建立氣象台站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653年在意大利北部首先建立氣象台,此後其它國家亦相繼建立地面氣象觀測站,開始積累氣象資料。但這時只有一些分散性的研究,缺少國際合作與交流。1854年,美法與帝俄在克裡木半島發生戰爭。英法聯軍艦隊在黑海途中因風暴失事,近於全軍覆沒。這件事引起有關國家的重視。事後根據有關台站氣象觀測記錄,發現此次風暴是由西歐移向東歐的。因此當時人們認為,如能廣泛建立氣象台站網,並通過電訊聯繫,則可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並可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減少災害性天氣對各方面所造成的損失。這種認識為氣象界的國際合作打開了局面,並促進了天氣分析工作的開展。

         隨著無線電報的發明和應用,使氣象觀測的結果能很快地傳達到各地。為繪製天氣圖創造了條件。在1860—1865年間各國紛紛繪出了天氣圖。有了天氣圖這個工具,使氣象學的發展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這一時期氣象學與氣候學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關於海平面上風壓關係定律,氣旋模式和結構,大氣中光電現象和雲雨形成的初步解釋,大氣環流的若干現象解釋等。從19世紀開始,陸續出版了一些比較有質量的氣候圖,如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世界月平均氣壓分佈圖,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等。此外,德國學者漢恩(Hann)於1883年開始陸續出版了<氣候學手冊>三大卷,這是氣候學上最早的巨著。

         中國氣象學雖有悠久的歷史,在萌芽時期曾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但由於封建統治的壓抑,生產水平低下,氣象學處於長期停頓狀態。在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為了侵略中國,紛紛在中國設立氣象觀測機構,收集氣象資料為其軍事,經濟侵略服務。最早來中國境內,用近代氣象儀器進行氣象觀測的是法國傳教士,他於1743年在北京設立測候所。其後從1830年起俄國又斷斷續續地派人來北京做氣象觀測。1873年法國天主教會在上海徐家匯創建觀象台,1893年德國人在山東青島建立青島觀象台,此外還有在英國人掌握之下的海關測候所等共43處(都位於沿海,沿江的港口),他們都為各自的軍事、航行、商船服務,中國政府無權過問,這時中國的氣象事業完全是半殖民地性質的。

(三)發展時期

         從20世紀以來是氣象學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總的特點是: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和技術的進步,不但進行地面氣象觀測,也進行高空直接觀測,從而擺脫了定性描述階段,進入到定量試驗階段,從認識自然,逐步向預測自然,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又可分為早期和近期兩個階段。

1、早期在20世紀的前50年。這時氣象觀測開始向高空發展,以風箏,帶人氣球及火箭等為高空觀測工具,其所到達的高度當然是有限的,但已為高空氣象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氣象學的發展中有三大重要進展。

(1) 鋒面學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相鄰國家氣象資料無法獲得,挪威建立了比較稠密的氣象網。挪威學者貝堅克尼父子(V.Bjerknes和 J.Bjerknes)等應用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理論,通過長期的天氣分析實踐,創立了氣旋形成的鋒面學說,從而為進行1—2天的天氣預報奠定了物理基礎。

(2)長波理論:本世紀30—40年代,由於要求能早期預報出災害性天氣,再加上有了無線電探空和高空測風的普遍發展,能夠分析出較好的高空天氣圖。瑞典學者羅斯貝(Rossby)等研究大氣環流,提出了長波理論。它既為進行2—4天的天氣預報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使氣象學由兩度空間真正發展為三度空間的科學。

(3)降雨學說:在本世紀30年代,貝吉龍-芬德生(Bergeron-Findeison)從研究雨的形成中,發現雲中有冰晶與過冷卻水滴共存最有利於降雨的形成,從而提出了降雨學說。1947年又發現乾冰和碘化銀落入過冷卻水滴中可以產生大量冰晶,這就為人工影響冷雲降水提供了途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在熱帶暖雲中由於大,小水滴碰並也可導致降雨,這又為人工影響暖雲降水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此人類開始從認識自然進入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時代。像

2、近期

本世紀50年代以後為近期。由於電子計算機和新技術如雷達、激光、遙感及人造衛星等的使用,大大地促進了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如下:

(1)開展大規模的觀測試驗

在 50年代以前,國際上曾在1882年和1932年組織過兩次對南北極區進行氣象考察,稱為國際極年,並取得了一些高空氣象和太陽與地球關係的資料。在50 年代以後又進行過多次至少有幾十個國家參加的大規模大氣觀測試驗,而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例如1977年12月—1979年11月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大氣觀測試驗,有一百多個國家參加,其中也有中國參加。這次全球大氣試驗是以5個同步衛星和2個近極地軌道衛星為骨幹,配合氣象火箭,並與世界各地常規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自動氣象站、飛機、船舶、浮標站和定高氣球等相結合,組成幾個全球性的較完整的立體觀測系統。這一全球性觀測計劃是試圖解決10—14天之間的天氣預報,進一步瞭解天氣現象形成的物理過程和物理原因。

(2) 對大氣物理現象進行數值模擬試驗氣象學,氣候學不像物理,化學那樣可以在室內進行實驗,而是以地球的大氣層作為實驗室。有了電子計算機才可能廣泛地對各種大氣物理現象進行精確的,定量的數值模擬試驗,如從全球性環流到雲內雨滴的生成過程都進行試驗,並把雲霧中的微觀過程和動力的宏觀過程結合起來,使氣象學進入試驗科學階段。

(3)把大氣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把對流層與平流層中,高緯地區與低緯地區,南半球與北半球結合起來研究,這在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發展上又是一大躍進。人類對大氣中的化學現象與化學過程也進行了多年的觀測,分析和研究,並已形成了氣象學中一個新支派——大氣化學。特別是近年來對大氣污染的監測,探討環境保護的措施,更促進了大氣化學的進展。

           解放後,中國氣象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共建立了各級氣象台站1378個,到1957年底中國各級氣象台站已達1635個,比解放初期增加近22倍。40餘年來興建的天氣和氣候站網已遍佈中國。中國的氣象學與氣候學研究進入了高度發展的時期。在基礎理論方面,如大氣環流和動力氣象的研究,在天氣學方面如中國天氣,高原氣象等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如甚高分辨雲圖接受器的研製,衛星氣象學和探測原理等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人工影響天氣方面已開展了雲霧物理,人工降水和人工消雹等工作,並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
竺可楨(1890.3.7 —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49年以後,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開闢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颱風的新分類》、《颱風的源地和轉向》、《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研究領域

大力開展氣象台站建設

  具有一定規模的氣象台站建設,是獨立自主開展氣象預報的基礎。竺可楨在1921年就發表過《論我國應多設氣象台》一文,籲請各地政府予以重視。氣象研究所成立後,他又提出《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認為全國設立不同規模的測候所不應少於150個。但是,由於當時財政困難,要由政府專門撥款來籌建氣象台站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解決,一是從氣象研究所有限的經費中擠出一部分,自建少數測候所;一是動員凡需要氣象資料的部門(如航空、交通部門等)出資,籌建一些測候所;再一是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助。在竺可楨的精心推動下,從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氣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級測候所9個,合辦的19個。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薩測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以後建立的,不但為我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也為當時中國參加國際極年觀測提供了可能。

促進氣象事業統一發展

  獨立自主地發佈國土上的天氣預報,被認為是國家的主權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天氣預報卻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裡。在當時政府支持下,經過竺可楨領導的氣象研究所和全國各方面共同努力,於1930年3月,替代了上海徐家匯發佈氣象預報的顧家宅電台,開始了由中國人自主發佈氣象預報的歷史,與此同時,逐步限制當時位於上海法租界內徐家匯觀象台的業務範圍。我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初期,機構多元,體制紊亂,氣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個方面。1931年在竺可楨努力下,由當時內政部出面召集會議,經過充分協商,通過了由竺可楨及其助手擬訂的《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氣象研究所又編印了《測候須知》《氣象學名詞中外對照表》《氣象電碼》等工具書。此外,氣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資料有《氣象月刊》《氣象年報》等,為互相交流情況起到重要作用。。《氣象月刊》所載氣象資料,幾乎包括了當時國內的重要台站。以後,在他親自主持下編印出版的《中國之雨量》和《中國之溫度》兩本豐富的資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明證,是我國記錄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數量最多,質量有保證,內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氣溫資料。此外,竺可楨還通過中央研究院於1930年、1935年和 1937年先後三次召開全國氣象會議,針對交通、軍事、航空等部門為發展氣象事業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商討,並作出相應決議,使全國氣象工作逐步納入統一規範。

堅持開創性的科學研究

  氣象研究所首先是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事業單位。創建初期雖然專任研究員只有竺可楨一人,但在他帶領下,學術空氣濃重,研究工作成績斐然。從1929年到 1937年,共有20篇重要論文發表在當時出版的《氣象研究所集刊》上,並與國外開展學術交流。這一時期,竺可楨有大量行政事務、科學組織工作和社會活動纏身,但卻同時是他一生中科研成果產出的高峰期。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36年4月他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以前,八年時間內,他公開發表著作60餘篇,其中大約有50篇是關於氣象學方面的論文。《中國氣候區域論》、《中國氣流之運行》、《論新月令》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傑作。這些論文如同他的博士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一樣,被後人視作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奠基的科學論文。像

主要論著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6年);《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16年);《遠東颱風的新分類》(1918年);《關於颱風眼的若干新事實》(1918年);《颱風的源地與轉向》(1925年);《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5年);《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1926年);《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年);《中國氣候之運行》(1933年);《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年);《中國氣候概論》(1935年);《前清北京之氣象記錄》(1936年);《物候學》(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國的亞熱帶》(1958年);《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1963年);《竺可楨文集》、《竺可楨日記》。


 

塗長望(1906 —1962),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出色的社會活動家,知名教育家,中國科協和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我國近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氣象事業的主要創建人、傑出領導人和中國近代長期天氣預報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任中國氣象局局長。1906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北武漢。 1962年6月9日,塗長望英年早逝,享年56歲。

塗長望1929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1931-1933年留學倫敦大學,獲碩士學位,1933-1934年在利物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34年應竺可楨先生之邀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先後任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中央大學更名後,任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1949-1962年任中央軍委氣象局(後為中央氣象局)局長。塗長望為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和副主席,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常委兼秘書長,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理事兼書記,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常委,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外籍會員。塗長望是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奠基人,對統籌規劃氣象事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高度重視氣象業務尤其是基礎觀測發展,為建設我國氣象台站網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精心組織氣象業務服務工作,積極發展科研和災害性天氣預報業務,推動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試驗研究,倡導發展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在他的倡議和領導下,氣象局與有關大學和科研單位成立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合氣象資料室,大力發展天氣預報,以及對民航、海運、漁業、鹽業、農業、林業、水利、廠礦和鐵道等的危險天氣預報,積極謀劃海洋、環保、水文、地震等氣象業務,在解放全中國、抗美援朝和大規模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方向。塗長望長期潛心氣象科學研究,開創了中國長期天氣預報研究之先河,在中國氣團和鋒面、中國氣候和東亞環流研究與應用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才學廣博、視野開闊,對農業氣候、霜凍預測、長江水文預測、氣候與人體健康、中國氣候與河川水文、土壤形成與植被分佈的關係、中國人口與社會經濟等科學和應用領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他既是我國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又是有力的領導者和主要推動者。塗長望為我國氣象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氣象事業發展造就了一批專家和領導骨幹。他培養的許多學生如葉篤正、謝義炳、郭曉嵐、施雅風、毛漢禮、陳述彭、黃士松等均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

在他提議下,中央氣象局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高等氣象院校—南京氣象學院,並大力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氣象教育工作。塗長望的一生,是為中國實現民主、振興科學而坎坷奮鬥的一生,是為中國氣象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為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嘔心瀝血,他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的高尚品質,永遠值得我們深切懷念。主要著作有《中國氣候區域》、《我國低氣壓之成因與來源》、《大氣運行與世界氣溫之關係》、《中國天氣與世界大氣的浪動及其長期預告中國夏季旱澇的應用》、《中國之氣團》、《關於二十一世紀氣候變暖問題》等。


 

葉篤正(1916 年2月—)男,出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是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學術貢獻

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

葉篤正首先發現圍繞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們匯合成為北半球最強大的急流,嚴重地影響著東亞天氣和氣候,他與國外氣候學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氣的一個巨大熱源,葉篤正還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時還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熱源及其對東亞大氣環流的影響。由於他的研究工作,國際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的概念,為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

 

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

提出了大氣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頻散理論,從理論上證明了西風環流中的能量可按遠大於風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傳播,為現代大氣長波的預報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對阻塞高壓天氣系統的生成、維持和移動給出一種動力學解釋。這個理論31年後才由B.Hoskins的「大圓理論」所推廣,成為對遙相關和遙響應的理論解釋。

創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

葉篤正與陶詩言等發現東亞和北美環流在過渡季節(六月和十月)有急劇變化的現象,這一發現對中國天氣預報有重要意義。他們還發現阻塞形勢的建立和崩潰常伴隨著大範圍環流形勢的強烈轉變,它的長期維持則帶來大範圍氣候反常現象,從而證明了阻塞高壓在持續異常天氣預報中的重要性。這些發現和理論成為研究東亞氣象學問題的重要文獻,奠定了中國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國外的學者在10多年後,由於1976年冬季北美出現極其寒冷的天氣,才開始提出各種系統理論,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創立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

大氣環流中究竟是氣壓場還是風場為主導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也是天氣預報的關鍵之一。 葉篤正等通過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氣運動適應尺度理論:對不同空間尺度的運動都存在著特徵尺度,當實際運動的空間尺度大於這個特徵尺度時,氣壓場起主導作用;當運動的空間尺度小於特徵尺度時,風場起主導作用;對中小尺度的大氣運動,同樣存在適應問題。這個獨創的理論完善了大氣運動各份量的相互作用過程的物理解釋,在天氣預報業務上有重要的應用。

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葉篤正積極組織並領導中國開始氣候變化的研究。他積極參加全球變化科學組織(IGBP)的創立,並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貢獻了一系列科學思想,如:氣候和植被過渡帶的敏感性、全球變化中大氣化學的作用和「有序人類活動」適應全球變化等。他通過模擬計算後指出,大範圍的灌溉對氣候和水文的影響時間可長達3—6個月,從而證明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的可能性(被稱為「陸面記憶」)。

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貢獻

葉篤正的理論研究成果對提高氣象業務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如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在業務天氣預報中俗稱為「上游效應」;阻塞高壓形成和維持的理論,一直是業務上對持續異常天氣預報的重要理論基礎;青藏高原氣象學理論,在中國氣象業務中不僅是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之一,更是氣候預報的主要基礎;大氣運動的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的尺度理論至今仍是天氣分析和預報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此外,他積極參與和指導建立中國氣象業務系統,為中國氣象局的「氣象中心」、「氣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全 55 講   每講授時 依列表各章節配置     總授課時間:   1188 分鐘
第01講 中尺度氣象學 緒論(一) 00:21:14
第02講 中尺度氣象學 緒論(二) 00:29:55
第03講 中尺度氣象學 緒論(三) 00:20:00
第04講 中尺度氣象學 緒論(四) 00:19:21
第05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一) 00:20:09
第06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二) 00:19:53
第07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三) 00:19:22
第08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四) 00:21:44
第09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五) 00:19:17
第10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六) 00:18:27
第11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七) 00:23:50
第12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八) 00:30:18
第13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九) 00:24:14
第14講 中尺度運動的特徵及方程組(十) 00:18:22
第15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一) 00:18:43
第16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二) 00:23:51
第17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三) 00:26:00
第18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四) 00:25:59
第19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五) 00:19:19
第20講 中尺度地形性機械和熱力強迫環流(六) 00:27:13
第21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一) 00:28:02
第22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二) 00:18:30
第23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三) 00:19:23
第24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四) 00:18:10
第25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五) 00:19:53
第26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六) 00:19:25
第27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七) 00:22:04
第28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八) 00:19:37
第29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九) 00:18:51
第30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十) 00:18:20
第31講 自由大氣中的重力波(十一) 00:18:08
第32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一) 00:25:24
第33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二) 00:21:08
第34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三) 00:20:59
第35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四) 00:20:23
第36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五) 00:26:30
第37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六) 00:28:58
第38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七) 00:21:11
第39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八) 00:19:44
第40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九) 00:20:35
第41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 00:18:44
第42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一) 00:20:41
第43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二) 00:18:24
第44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三) 00:18:40
第45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四) 00:20:18
第46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五) 00:19:17
第47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六) 00:20:49
第48講 中尺度大氣運動的不穩定性(十七) 00:21:19
第49講 影響MCS發生發展的因子(一) 00:24:35
第50講 影響MCS發生發展的因子(二) 00:20:00
第51講 影響MCS發生發展的因子(三) 00:20:38
第52講 影響MCS發生發展的因子(四) 00:21:02
第53講 峰—急流附近的次級環流(一) 00:25:00
第54講 中尺度天氣診斷和預報(一) 00:26:21
第55講 中尺度天氣診斷和預報(二) 00:20:16
課程編號 課 程 名 稱 集 數(全) 主講人(單位) 課程系列
  GS_2503  環境藝術綜合設計  全 47  集  山東建築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3697  環境學基礎  全 82  集  南開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198  環境質量評價  全 62  集  中國石油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115  環境影響評價  全 53  集  湖北理工學院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260  環境監測  全 55  集  中國海洋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4475  環境監測  全 33  集  東華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540  環境設施設計  全 22  集  江南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3340  環境規劃  全 65  集  北京師範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6192  環境海洋學  全 63  集  中國海洋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439  環境毒理學  全 87  集  山西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3236  環境行為學  全 55  集  廈門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569  環境地質學  全 56  集  (河南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3359  環境功能材料  全 34  集  北京師範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257  環境分析化學  全 31  集  南昌航空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814  歷史自然地理  全 50  集  復旦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MS_5513  數值天氣預報  全 60  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3127  現代環境分析技術  全 49  集  北京工商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2671  現代自然地理學  全 52  集  南京師範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6357  現代天氣學原理  全 57  集  南京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GS_7190  動力氣象學  全 63  集  南京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110  海浪  全 57  集  中國海洋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SR_4546  氣象學  全 24  集  浙江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MS_5150  計量地理學  全 55  集  華東師範大學 國家級課程 
  GS_2953  建築環境學  全 30  集  清華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174  走進地理學  全 32  集  南京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5398  地質與地貌學  全 57  集  華中農業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5051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全 54  集  中山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5050  地球概論  全 50  集  福建師範大學 國家級課程 
  SR_4540  地球科學概論  全 28  集  石油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MS_5027  天氣學  全 44  集  浙江大學 國家級課程 
  SR_1133  天氣學  全 78  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SR_1804  中國地理  全 48  集  北京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GS_3831  中國地理  全 62  集  北京師範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512  中尺度氣象學  全 55  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GS_4257  大氣探測學  全 54  集  蘭州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127  大氣探測學  全 61  集  北京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GS_2961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全 51  集  清華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1002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全 89  集  清華大學 國家級課程 
  GS_7023  土地資訊系統  全 40  集  武漢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493   自然地理學  全 109  集  復旦大學) 國家級課程 
table>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